團隊動態

為什麼 Startup 初期不能少了 Prototype、PoC 和 MVP?

在創業初期,Prototype、PoC 與 MVP 是降低風險的三大關鍵工具。Prototype 著重於設計與體驗,用於概念驗證與投資人溝通;PoC 則聚焦於技術或商業模式的可行性;MVP 則是具備核心功能的產品,用來驗證市場需求。建議循序漸進:先用 Prototype 對齊方向,再透過 PoC 測試技術,最後以 MVP 收集真實用戶反饋。掌握這三步驟,能幫助新創團隊在有限資源下,提高產品成功率。
標籤:StartupMVPPrototypePoC

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創業時,腦中滿滿都是點子。那時候我們最大的焦慮是:到底要不要立刻花半年做出一個完整產品?

後來我們發現,這樣做不但燒錢快,還很可能錯過市場需求。真正的關鍵其實是:在不同階段,選對「驗證工具」——Prototype、PoC、MVP。

這篇文章,我想聊聊這三者的差異、該怎麼選、怎麼做。


🚀 從一張草圖到第一批用戶

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做一個「團隊文件協作工具」。
一開始,我們並沒有馬上開始寫程式,而是先畫了介面草圖,用 Figma 做出點擊式原型。

Prototype:一張能被「看見」的想法

這就是 Prototype(原型)。它沒有任何後端功能,但能讓團隊和投資人快速理解:「原來這是要讓大家即時共同編輯檔案!」
結果我們發現,光是在這個階段,就已經砍掉了三個不必要的功能,因為用戶測試後覺得根本不需要。

PoC:這技術真的做得出來嗎?

接下來,我們面臨技術挑戰:多用戶同時編輯文件會不會互相覆蓋?
於是我們做了一個 PoC(概念驗證),用最簡單的方式測試同步演算法是否能跑得動。結果可行,於是我們才繼續。

MVP:市場買不買單?

最後,我們決定投入三個月,打造一個能上線的 MVP(最小可行產品),只保留最核心的「即時同步」功能,其他通通延後。這樣我們才能把產品交給早期用戶,去收集真實回饋。


📊 Prototype、PoC、MVP 的差異,一次看懂

面向 Prototype PoC MVP
解決的問題 這個想法好不好用? 技術或模式做得出來嗎? 市場要不要?
功能程度 幾乎無功能 單一功能驗證 核心功能完整
主要使用者 團隊、投資人 技術團隊 真實客戶
開發時間 2-6 週 2-8 週 2-4 個月
典型產出 Figma 原型 技術 Demo 可用的產品雛形

🎯 那我該怎麼選?

  • 想快速對齊想法 → 做 Prototype
  • 遇到技術挑戰 → 先做 PoC
  • 要知道市場會不會買單 → 上線 MVP

🛠️ MVP 實戰:7 個建構關鍵步驟

很多新創團隊在做 MVP 時,最大問題就是「做太多」。其實 MVP 的重點是:用最小的資源,驗證最大的假設。以下 7 個步驟能幫助你聚焦:

  1. 市場調研 – 深入理解用戶痛點,找出競爭對手的缺口。
  2. 定義 MVP 願景 – 只解決一個最核心的問題,不要貪多。
  3. 選擇開發夥伴 – 找熟悉敏捷開發、有 MVP 經驗的團隊。
  4. 功能優先排序 – 僅保留「必須有」的功能,其餘延後。
  5. 開發與發布 – 小步快跑,重視品質,儘快讓用戶用上手。
  6. 收集回饋 – 透過用戶訪談、數據分析,理解真實需求。
  7. 規模化與演進 – 當驗證通過,再規劃更完整的基礎設施。

📌 最後的提醒

90% 的新創會失敗,最主要的原因是 市場根本不需要你的產品
所以,不要急著做一個「完美的產品」,而是依照階段循序漸進:

👉 Prototype 驗證設計 → PoC 驗證技術 → MVP 驗證市場。

這樣不僅能幫你省下大量成本,還能大幅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。

在找到投資人之前,許多新創團隊往往只有一人,甚至還沒有工程團隊。這段路雖然艱難,但你不必孤軍奮戰。我們公司會是你最好的夥伴,從創業指導、產品策略,到 MVP 的實作與落地,我們都願意陪你走過這一段,幫助你的想法真正被市場驗證,並為未來的成長與投資鋪路。 🚀


想像一下,如果當初 Dropbox 不是先做 MVP,而是花一年做完整功能,或許今天就不會有我們熟知的 Dropbox 了。

創業沒有保證,但有方法可以降低風險。選對驗證工具,就是第一步。 🚀

最後更新:2025年8月2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