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分析

從服務顧客到服務AI:企業基礎設施的世代轉型

隨著 AI 工具取代搜尋引擎成為新型資訊入口,企業不僅要服務真實顧客,也需同時承受 AI 爬蟲與 MCP 伺服器的高壓流量。這些流量特性不僅推高基礎設施成本,更可能影響用戶體驗與營收。為應對挑戰,企業需強化 DevOps 能力,導入流量分層、防護與自動擴展,並建立 AI Friendly 指標,如標準化協議、專用 API 與結構化內容,以確保基礎設施韌性與 AI 生態中的正確曝光。
標籤:AccelerateAIDevOps

在過去的網路時代,企業經營網站或應用服務的主要目標,是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。然而,進入AI世代後,服務對象已不再只是人類顧客。大量的AI爬蟲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伺服器請求正不斷湧入,它們與真實顧客一樣成為「受服務者」。這個結構性的變化,使得AI相較於傳統搜尋引擎,對於使用者行為與基礎設施壓力,展現出更直接、更劇烈的影響。

AI爬蟲與即時檢索機器人的雙重挑戰

根據 Fastly 2025 年第二季報告 ,AI爬蟲(Crawler Bots)流量已經佔據多數(80%),用於收集訓練資料;同時,即時檢索機器人(Fetcher Bots,用於即時抓文分析,例如: ChatGPT、Perplexity)則以即時檢索為主,佔據剩下的 20%。

  • 爬蟲機器人:流量看似分散,卻可能持續數週,長期侵蝕伺服器資源。
  • 即時檢索機器人:雖然比例較低,但瞬間流量可達 39,000 請求/分鐘,對伺服器形成類似 DDoS 的壓力。

這意味著:網站不僅要為真實顧客提供穩定服務,還必須同時承受來自 AI 工具的龐大需求。

超越搜尋引擎的影響力

過去,搜尋引擎是網站的流量入口,網站只需針對搜尋優化;但如今,AI 工具組(如 ChatGPT + MCP Server)直接把內容打包給使用者,甚至取代使用者進站的行為。
這種「代替使用者取用」的模式,使得 AI 工具的影響力遠超傳統搜尋引擎,因為它不再只是導流,而是直接成為資訊消費的終端。企業若無法正確服務 AI,就可能在使用者體驗層面被邊緣化。

基礎設施的隱性壓力

AI 機器人帶來的影響,不僅僅是頻寬與流量問題,更深層地衝擊了資料庫查詢、快取機制與應用架構

  • CPU/記憶體暴漲:AI 爬蟲請求常繞過快取,導致命中率下降。
  • 連接池耗盡:大量併發連線瞬間鎖死系統資源。
  • 成本上升:計算資源、雲端頻寬、維運人力投入大幅增加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傳統的容量規劃方法已不足以應付。企業必須升級到更具彈性與韌性的基礎設施。

DevOps 的新使命:從維運到抗AI壓力

面對這樣的挑戰,企業的 DevOps 團隊不再只是「維持系統穩定」,而是需要:

  1. 分層防護與流量控管:識別並限制 AI 機器人請求頻率,避免影響真實用戶。
  2. 資源優先級配置:確保真實顧客請求在高壓情境下仍享有優先服務。
  3. 架構升級:逐步轉向微服務、雲原生與邊緣計算,降低單點故障風險。
  4. 持續監控與自動化擴展:建立智能告警與自動擴容機制,以因應 AI 突發流量。

換言之,DevOps 必須具備「抗AI流量」的能力,才能確保企業能在新時代持續穩定運行。

結語

當 AI 工具逐漸取代搜尋引擎成為資訊分發的核心時代,我們的服務對象已經從單純的顧客,變成顧客與 AI 並存的雙重體系。企業若只專注於行銷與SEO,卻忽視基礎設施的抗壓能力,將無法支撐未來的流量模式。

因此,引進 AI 並非終點,更關鍵的是升級企業基礎建設,持續提升 DevOps 的營運與架構韌性,這才是能在 AI 世代中真正站穩的關鍵。


AI Friendly 必備指標

在 AI 世代,企業不僅需要「抗 AI 流量」的能力,更應思考如何建立「AI 友善 (AI Friendly)」的基礎設施。這不僅能降低無效流量衝擊,還能提升企業在 AI 工具中的能見度與正確性。以下為關鍵指標:

  1. 標準化機器人協定支援

    • 明確配置 robots.txtrobots meta tagsitemap.xml,讓 AI 爬蟲能有序存取內容。
    • 對不同用途的 AI Bot(爬蟲 vs 即時檢索)設置分層規則,避免混淆。
  2. 專用 API 端點

    • 為 AI 機器人提供輕量級 API,而非直接抓取動態頁面。
    • 使用 Rate Limit 與認證機制,確保流量可控。
  3. 內容結構化與語意標註

    • 導入 Schema.org 結構化標記,提升 AI 工具解析精度。
    • 提供清晰的 metadata(標題、作者、日期、版權),避免 AI 誤用或生成錯誤資訊。
  4. 內容授權與追蹤機制

    • 支援內容授權協議(如 C2PA 或類似標準),確保品牌與內容在 AI 環境中獲得合法與正確引用。
    • 部署流量追蹤與分析工具,量化 AI 流量的業務價值。
  5. 服務可靠性指標 (SLO/SLI/SLA)

    • 對 AI 請求設定專屬的 SLI(如成功率、延遲、頻寬占用)。
    • 透過 SLO 驗證基礎設施是否同時支撐「真實用戶」與「AI Bot」。

Fastly Q2 2025 AI機器人威脅洞察報告重點整理

📊 報告基礎資訊

  • 數據期間:2025年4月16日至7月15日
  • 覆蓋範圍:130,000+ 應用程序和API,6.5兆次/月請求量
  • 主題:AI機器人對網路基礎設施的影響分析

🎯 五大關鍵發現

1. AI機器人流量可能對未受保護的網路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壓力

  • 爬蟲機器人峰值:1,000 請求/分鐘
  • 獲取機器人峰值:39,000 請求/分鐘

2. 特定行業面臨最高抓取壓力

最受關注行業:商務、媒體娛樂、高科技

3. AI機器人類型分布

  • AI爬蟲機器人:80% (用於訓練模型)
  • AI獲取機器人:20% (即時內容檢索)

4. ChatGPT產生最多即時網站流量

  • OpenAI機器人:98% 的獲取機器人請求

5. 訓練數據地理偏向

北美內容為AI模型訓練主要來源,影響模型的文化和地緣政治觀點

📈 關鍵數據分析

AI爬蟲機器人市場佔有率

公司 市場佔有率 備註
Meta 52% 最大份額,呈上升趨勢
Google 23% 穩定的第二位
OpenAI 20% 第三位但覆蓋範圍最廣
合計 95% 三大巨頭主導市場

AI獲取機器人分布

服務 佔比 趨勢
ChatGPT-User & OAI-SearchBot 98% 絕對主導
Perplexity 1.53% 快速成長中

網站覆蓋範圍排名

  1. OpenAI GPTBot:95% (覆蓋最廣)
  2. Perplexity:72.8%
  3. Google:70.7%
  4. Meta:70.0%

🌍 地區差異分析

各地區AI機器人類型分布

地區 爬蟲機器人比例 獲取機器人比例
北美 ~90% ~10%
拉丁美洲 72% 28%
亞太地區 58% 42%
歐洲中東非洲 41% 59%

行業垂直分析

行業 爬蟲機器人比例 獲取機器人比例 特點
公共部門 96% 4% 爬蟲主導
商務 92% 8% 爬蟲主導
醫療保健 92% 8% 爬蟲主導
教育 32% 68% 獲取機器人主導
媒體娛樂 46% 54% 獲取機器人主導

最後更新:2025年8月25日